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完全的控制,彻底剥夺自主自由很危险

2022 年 12 月 23 日16:28:03孩子1,232

很多中国家庭都有过这样一种养育模式,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完全的控制,彻底剥夺那个孩子的自主自由的那部分,直到这个孩子获得独立,可能是叛逆期,也可能是工作婚姻后,那个时候父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权威意志不再能够作用在孩子身上,父母应该在关键时候给孩子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已经“庞大”起来的对象,只能转向迎合与讨好,仿佛那个时候才意识到,这个孩子会长大,并且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自己无法永远去掌控的人。

到那个时候,孩子又会变成那个看起来高高在上的,我行我素的人,父母则表现得战战兢兢,尤其是越衰老时,越趋向于这种恐惧和依附并存的脆弱状态。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关系模式,是因为平等的意识从来不曾在这样的关系里出现过,这是一种不允许有两个独立自我共同存在的主体间关系。就像特热沃森在依恋研究中发现的那样,不安全的依恋关系里,只能存在一个主体,要么凌驾,要么屈服,当两个主体同时在场时,其中一个人只能让位,消失,隐匿。

这里面包含了代际传承的因素,当一个人的自我从来没有被注视和祝福的时候,ta就只能躲藏在大人凝视的目光背后,依附于家庭系统里的权威意志而存在,最大化地与这个系统保持兼容。直到某一天,随着生物意义上的成熟和长大,当ta本能地展现出最基本的精神领地意识后,ta意识到这种姿态所面对的权威,从来都不强大,而是一种只有在完全控制时才感到安全的脆弱,当自己的意志被坚决执行的那一刻,只会让对方在愤怒之余,又胆战心惊地逃向一个不敢相对的位置。

当看到父母的表现后,孩子心理会产生对那个本该是理想化权威的父母垮塌后的失望或愤怒,还有复仇成功后短暂的快意或内疚,或对ta们孱弱姿态的同情和不忍。它会让很多原本被表达为直接爱意和不满的情感,离散成各种变形压抑的扭曲碎片,变成暗自周旋的情绪幽魂。到那时,所有的情感交互中,都会包含这种“权力移交”后的不适与适应,直到成为新的模式。

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是父母要教给孩子的另一个本领,也是父母自己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个能力。帮助孩子独立成长,这就是爱,有人会说,表达了也没有用,别人不听呢,即使听了,也不会听从。表达的关键目的不在于让别人听从会满足自己,而是自己有了更多的选择。